8月13日早晨7時30分,79歲的胡福慶推開杭州市上城區(qū)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區(qū)辦公室大門。剛剛結(jié)束兩個小時巡河,身上的紅馬甲沁出大片汗?jié)n,他放下工具包,匆匆擦把汗,直奔窗邊木桌伏案寫了起來——
“8月13日,新開河配水觀察點水深162公分,雨水排出口均正常,河面保潔后干凈;新塘河上游透明度113公分,下游透明度107公分,水質(zhì)從進水口至錢江三橋均不錯……”筆尖在紙頁劃出沙沙聲響,半小時后,他手中的“巡河日記”又添上了一頁。算起來,這已經(jīng)是胡福慶記錄的第22本日記了。
在生態(tài)興則文明興——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提出20年浙江主題展上,記者見到了其中一本日記。日記旁的寥寥數(shù)語,揭開了胡福慶十年如一日的巡河生活:2014年,時年68歲的胡福慶主動接過杭州市上城區(qū)望江街道護河旗幟,開始了義務巡河,至今寫下3000多篇巡河日記。
巡河,記錄;又巡河,再記錄。旁人看上去枯燥乏味的日常,胡福慶為何風雨無阻,堅持了整整十年。
“我生長在望江,新開河就是我們的‘母親河’!边@條河的變化,胡福慶看在眼里:從最早魚蝦游弋的一河碧水,到兩岸住宅、工廠增多后違規(guī)排污變成了“龍須溝”。記者翻開早年的巡河日記,“有污水流出”“水質(zhì)渾濁”“河水發(fā)黑有臭味”等記錄不時出現(xiàn)。胡福慶撫過日記上的字句說:“家門口的河道,更需要我們自己去守護!
巡護,光靠肉眼看不夠。胡福慶發(fā)明了全套自制工具——一根舊伸縮魚竿,桿頭綁上水瓶,桿尾套上網(wǎng)兜,既能打撈垃圾又能儲存水樣;一張紙片,覆在礦泉水瓶口,再系上卷尺,往水里一沉,就像一卷“河流刻度尺”,當天的水深和清澈度便“盡在掌握”。這兩樣之外,他的衣兜里隨時揣著一個垃圾袋,只要在巡河途中發(fā)現(xiàn)垃圾,胡福慶就掏出長鉗,一個不落地撿進袋里。
從新開河到新塘河,胡福慶每天要走約5公里,十年巡河累計上萬公里,相當于杭州到北京往返4趟。背彎了,頭發(fā)花白了,巡河日記卻越記越詳細了。從最初簡單標注水位和“色味”,逐漸擴展為涵蓋溶解氧、總磷、氨氮等數(shù)項水質(zhì)指標的“河流體檢表”。書桌旁,胡福慶留存的一瓶瓶水樣就像是一本“立體日記”,肉眼可見水質(zhì)從渾濁到清亮!白钋宄簳r有122公分,透亮得像礦泉水!迸e起水樣,胡福慶的語氣中掩不住自豪。
日記里不僅藏著河流“康復”的歷程,還留下了眼前這位和藹大伯“較真”的一面。有一回,胡福慶發(fā)現(xiàn)新開河附近的工地泥水污染河道,他連續(xù)蹲點三天堵住負責人,并上報街道、區(qū)級部門,直到工地新設(shè)污水管才放下心來;另一次,為了勸阻在河里洗拖把的人,他守在河邊理論了數(shù)日,對方從起初的怒氣沖沖到后來的心服口服,“不打不相識,后來他還主動幫著我們護河嘞。”
在這條5公里的巡河路上走著,胡福慶從“一個人”走成了“一支隊伍”。如今,他帶領(lǐng)起望江街道“黨員先鋒護河隊”和“星火護河隊”,單是“跟著胡爺爺去巡河”活動就帶動了全區(qū)19所學校參與。目前,上城區(qū)共有民間護水隊50支,注冊護水志愿者達到6.97萬人,實現(xiàn)了“讓每條河流都有河長”。
合上日記本,窗外已是日頭高懸!白,我們再去河邊看看!遍e不住的“老胡”時常會給自己“加班”,耄耋之年的身影利落地消失在門外。跟上胡福慶的腳步,他講起了白居易和蘇軾在杭州治水的故事。“河湖的水清了,環(huán)境好了,才是老百姓想要的美好生活。我會繼續(xù)巡下去、記下去,讓我小時候能摸魚捉蝦的清澈河流,永遠成為一代又一代的‘母親河’!